對于幻燈片日常有幾種叫法,最普遍是叫PPT,華為公司管它叫“膠片”,臺灣一些人叫它投影片。英語里叫它Slides。因為我經(jīng)常使用的是Keynote(Mac系統(tǒng)下的PPT工具),所以一般叫它“幻燈片”而不稱其為PPT。
1、過度的PPT設計。
PPT高手應該在設計PPT的過程中,盡量少地打開PhotoShop(圖像處理常用的軟件,功能強大)。甚至可以極端一些,干脆把用PhotoShop做PPT視為一種“不良習慣”都是可以的。為什么?因為這樣做效率很低。
平常人打開PhotoShop無非就是做這樣一些事情:
摳圖、去底——這說明你沒有好的PPT圖片素材。連常用的純凈底色的圖庫都沒有,怎么能算PPT高手?此外,你可能不知道Keynote的去底功能有多棒,PPT2010軟件也內(nèi)置了這個功能(自己找找吧,也許某個詭異的角落里)。
加上倒角、邊框、立體感和倒影之類的效果,特別是給文字加上這些不必要的東西── 這說明你的設計語言可能有些老舊。給圖片加上這點特效本身沒大意義,文字加上裝飾就更不值得提倡(除非個別的logo或主題標題)。推薦你盡量用軟件內(nèi)置的工具而不是求助Photoshop。況且你要注意,PPT是要經(jīng)常修改的,如果用Photoshop弄上去一堆“死”文字,將來為了改點文字還得開Photoshop再做一遍,這就非常沒有必要。
畫個形狀 ── 這時候你可能用的是Illustrator。建議你就在Powerpoint或者Keynote中手繪。軟件預置圖形庫之外的圖形,我都不會離開Keynote,就用現(xiàn)成的鋼筆尖工具畫。有一次我的助手跟我要一個類似環(huán)保標志的三個轉(zhuǎn)動的箭頭,我見他網(wǎng)上找了半天還不是矢量的,我就畫了一個給他。他感到驚訝,繪制貝塞爾曲線是一個基本功。
把圖片調(diào)調(diào)顏色── 如果用Photoshop把圖片微調(diào)再微調(diào),成為你喜歡的調(diào)子,這種行為很沒用。這點微小差別將全部被投影儀的偏色抹殺。的確,我一年到頭也見不到幾個投影儀有準確的顏色。
PPT,尤其是演說用的PPT,如果充滿細節(jié)和裝飾,則是一種不良習氣,是過度設計,是帶著平面和網(wǎng)頁設計的習慣,最終成就的不是PPT,而更像是要打印出來的一份平面設計。
2、喜愛并依賴PPT特效。
很多人嘗到了Keynote的甜頭,開始使用Keynote。Keynote的簡潔特征,為PPT制作帶來了不同的感受,多數(shù)演講者都能用Keynote來高效地制作美觀大方的PPT。所以有人便把PowerPoint罵得狗屁不是。其實不至于啊,PowerPoint笨是笨了點,不過新版本也蠻不錯了。
使用Keynote的確可以使你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上,但總拿工具說事沒意思。業(yè)余的攝影發(fā)燒友們,老是因為佳能尼康誰好誰不好爭吵,網(wǎng)上動不動就開罵。而真正的攝影師,拿什么牌子的相機都能拍出好東西。如果你老是夸Keynote罵PowerPoint,這情形和業(yè)余水平的攝影師有什么兩樣?
作為PPT設計高手,不能局限于在Apple公司給你的這點特效上,使用PowerPoint也不要整天心里惦記著那些PPT轉(zhuǎn)場和PPT動畫特效。高手的PPT作品有這樣的特點:初看Powerpoint和Keynote都做得到,再看,其中又有部分難以做到,這才是PPT高手的表現(xiàn)。
3、忽略了文字和故事。
如果只關注畫面,不管PPT的敘述邏輯;蛘呶淖治陌复植冢皇窃“大喊大叫”,你還缺乏文采。
PPT設計和拍電影有點類似,請了很牛的攝像師和美術指導,結(jié)果片子講了一個極其幼稚的故事,臺詞也爛到讓人笑場,只能靠攝影和美術指導來煽情,那你還想它成為大片熱賣嗎?現(xiàn)在觀眾可不吃這套了。一代大導演都在這個問題上栽了,你也別犯同樣的錯誤。
當代藝術界和設計界那種只要風格不關心內(nèi)容的東西,并不是格魯夫說的“只有偏執(zhí)狂才能生存”,只是一種無知淺薄。
好的演講PPT,是與演說人配合的,PPT自己是不能獨立走上講臺的,沒有主人在旁邊講,誰也看不懂它。說到底,它是視覺輔助工具。如果你在做一個Slidecast,可以放出去獨自撒野了,但是你的任務也不簡單,你要打造一個更為簡單易懂的故事,同時保持文案的朗讀感,而不是閱讀感。
所以,PPT高手懂設計、會講故事、也能寫作、還可以走上臺來把PPT提及的話題講好。
4、遷就過于平庸PPT圖片素材。
這個非常好理解。高手的作品要盡量的獨一無二,連素材也是。每個高手都會巧妙的處理PPT圖片素材,使得最終的面貌連賣圖庫的人也不容易看出來。
此外,再列舉一些看起來雞毛蒜皮實際上有損大腕兒形象的做法:
給中國人做PPT,PPT中的圖片頻頻使用老外的面孔;
使用到處可見的3D小人;
在和蘋果沒有任何關系的情況下,使用蘋果電腦的形象,表現(xiàn)諸如神馬科技力量等不靠譜的事兒;
毫無保留的“借鑒”韓國那些顏色無比生猛艷麗的PPT素材和調(diào)調(diào);
使用PPT圖庫中精致到犯假的人物圖片素材。
模特擺拍扮作很商務,怎一個假字了得?
5、把PPT做“死”了。
這點也和Photoshop有關。我見過每一頁PPT都是Photoshop做的,最后導成圖片放在Powerpoint里,很漂亮。這位仁兄是位設計師,不會用Powerpoint,嘗試學了一下,說Powerpoint簡直別扭死。
即便是這位仁兄用Photoshop做了不俗的設計,我也不贊同。因為這不僅很慢,還把PPT做“死”了。 相比平面設計作品、網(wǎng)頁設計作品,PPT更“活”。設計PPT所需要的實效性更高,修改率更高。
時效性高:往往明天演說,今天還在準備PPT。而且很多人的PPT設計過程,與演說的思路的形成過程,經(jīng)常是同步的,雖然這樣不合理,但很多人還是這樣做。就是一邊做PPT一邊構(gòu)思。所以你幾乎沒有機會、也沒有時間來依賴Photoshop去完成PPT。
修改率高:如果是一個代表公司的演說PPT,往往要多個人提出意見進行修改的。特別是要面對專家們的審議,專家的專業(yè)度是以挑別人的毛病建立起來的。雖然大家都知道,多人的決策往往有成就平庸成果的風險,可是大家都樂此不疲。在此情況下,PPT就幾乎沒法擺脫頻繁修改的命運,很多人在這方面都有嘔心瀝血的經(jīng)歷。
如果是你一個人全權(quán)負責這個PPT,比如你是老板,沒人夠膽敢給你提意見;你是講師培訓師,沒人替為你操心。即使這樣,如果你有點上進心,將原有的PPT進行修改重組是很常見的事。你會經(jīng)常使用某個PPT出去作PPT演示演說,你的PPT都是需要輕松的調(diào)整和修改一下的。
所以,高手的PPT總是呈現(xiàn)一種模塊化的特點,易于修整改善,容易拆解重組。
6、缺乏PPT中字體美學的素養(yǎng)
讀圖時代的惡果之一,就是PPT中的文字被忽視了。文字有外形之美、涵義之美,有人越來越缺乏這方面的感受了。字型之美和文字之義的價值,一定會被重新認識。如果你拼命琢磨圖形圖片,而忽視了字型和字體,尤其是中文字,你也不是高手。不少自稱為PPT高手的,對PPT中字體的使用一塌糊涂且不自知。
中文字的復雜特性決定了設計一套中文字體絕對是浩瀚的工作量。所以國內(nèi)能耐心地做這個事的公司很少。相反,粗制濫造的字體到處都是,有的堪稱惡劣,比如有人在商店的招牌上使用“賤狗體”,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。有人把微軟雅黑當成漢字中的最雅的字體,這也屬于沒見過好字體的。日本人在開發(fā)中文字方面的成果令人羨慕,看著那些字體,你不可能不對漢字這種神傳文字心生敬意。
中文字印刷體部分黑體和楷體形成系列陣營,可謂經(jīng)典(在此不特指文鼎楷體和大黑這類)。手寫字體如果用于PPT中段落文本就很凌亂,因為計算機碼字是沒有章法這回事的,所以,除了專業(yè)的PPT設計公司,我們很難看到把手寫中文字體用好的,F(xiàn)在流行并普遍使用的楷體、隸書、魏碑,連同一些特粗和特細的黑體,部分楷體,這些字型都有待完善。對此有理想的設計師越來越不能忍受這些字型的不耐看不好用了。
至于英文字型,多數(shù)各有背景和淵源,如果胡亂使用英文字,就會被一眼看出。中英文混排,是在兩種字型的美學風格之間尋找協(xié)調(diào)和互稱,是否有這樣的功力,有素養(yǎng)的人一看便明。
字型字體的事兒是大的話題,可以單獨行文,此不贅述。
糟糕的字體和糟糕的PPT是一對密不可分的好友。
如果你感到倩體不倩,雅黑不雅,只不過是“瘸子里面拔將軍”湊合著用。那么你擁有了較好的字體美學鑒賞能力。
如果想考量自己在字體字型上功夫有多好,那么試試只用文字來做一個PPT。
7. 喜歡“PPT高手”或“PPT達人”的稱號。
我擔心“PPT高手”或“PPT達人”這樣的稱謂會讓人誤入歧途。因為PPT只是個工具。一個人把勺子玩出花樣來也不能讓他成為高明的廚師,最多只能是個賣勺子的。好看的PPT,只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在表達想法的過程中順便產(chǎn)生的副產(chǎn)品。PPT本身不值得驕傲。